巖茶新勢力·武夷瑯琊榜(送茶)何世安:做茶,即是修行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巖茶新勢力·武夷瑯琊榜(送茶)何世安:做茶,即是修行

碧水丹山,孕育奇茗。

傳承,是一種繼往開來的堅守,也一種歷久彌新的延續(xù)。

他們,是一群有手藝、有思想、有夢想的青年。

或生于制茶世家,或因愛茶半路出家。盡管出身不同,卻殊途同歸:傳承古老技藝,追求精益求精。

也許,他們很平凡,卻拒絕平庸,更拒絕“躺平”。在傳承與創(chuàng)新的道路上,不停奔跑,不斷超越。

他們,是巖茶新勢力,也是奔涌的“后浪”。

人物名片:何世安,1988年生,福蓮(武夷山)茶業(yè)有限公司總經理、當代茶圣吳覺農武夷山紀念館副館長。2012年,獲海峽兩岸民間斗茶賽肉桂金獎。2016年,“十三”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農業(yè)創(chuàng)新團隊廖紅教授團隊主持“茶豆間作優(yōu)質高效生態(tài)栽培示范”項目組成員。2018年,作為作者之一《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茶:產地影響武夷巖茶品質的代謝組基礎》論文入選《中國科學》雜志。2018年,國家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試驗示范區(qū)示范點燕子窠生態(tài)茶園模式項目組成員。2019年,作為武夷茶人代表亮相央視《傳奇中國節(jié)——中秋節(jié)》。2021年,作為福建茶人代表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慶祝建黨百年特別節(jié)目《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——今日中國》福建篇。

品 牌:福蓮嘉葉

代 表 作:燕來兮

“一泡好茶,三分靠山場,三分靠技術,三分靠同心協力,一分靠運氣?!?/p>

——何世安

棒球帽,T恤,球鞋,何世安這個看起來很陽光的大男孩,卻有著似乎與年紀不相稱的深沉與穩(wěn)重。

自2005年正式跟茶打交道起,他已整整做了16年的茶。

他眼里的茶,不僅有香有味,還有生命有個性。

人與茶之間,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。恰恰相反,是茶“做”人。

做茶,即是修行

同其他在茶鄉(xiāng)長大的孩子一樣,何世安的童年記憶滿溢著熟悉的茶香,也纏繞著祖輩父輩們忙碌勞作的身影。

“長期以來,巖茶,從種、采到制作,全靠手工。做茶,真是苦。”所以,一放學,他總是繞路回家,怕太早到家,被大人抓去干活。

少不更事,他看到的茶,只有“苦”。

隨著一天天長大,他從“苦”中漸漸領會到了別樣的“滋味”:做茶人用自己的苦辛,與自然默契“合作”,塑造出獨樹一幟的“巖骨花香”!

2005年的春茶季,他第一次正兒八經地走進了做青間。稚氣未脫的臉上,透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自信和一絲絲傲氣。

畢竟是茶農家的孩子,他學做茶上手很快。

他做的第一泡茶,得到了大人們的點贊。他坦言,當時有些沾沾自喜,甚至覺得“做茶也不是很難”。

然而,茶仿佛有意要殺一殺他的傲氣。第二年,他做的茶,就做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。

驀然間,他覺得茶竟變得如此陌生!

他靜下心來,細細反思。

“所謂‘手藝人’,就是把手上的工夫練好。簡單的事,重復做。重復的事,用心做。”

做茶,即是修行。

2012年,他制作的肉桂脫穎而出,斬獲了海峽民間斗茶賽的金獎。

那一年,他24歲,最年輕的獲獎者。

處處留心皆學問

是茶,教會了他如何放低自己。

當“我”變得很小時,茶就會變得很“大”:一片小小的茶,就蘊藏著一個大大的世界!

“比如,一座山場,哪面青苔多,就是背陰;哪面青苔少,就是向陽。又如,殺青時,氣壓低,火不旺,煙不直。氣壓正常,煙就直……?!碧幪幜粜慕詫W問。

他留心茶的一絲一毫,也留意眼中的一切。

“燕來兮”,便是他的得意之作,也是他細膩心思與純熟技藝的完美結合。

一提起“燕來兮”,相信很多人會將它同燕子窠聯系起來。其實不然,早在5年前,它就誕生了。

一天雨后,何世安到茶山轉悠。無意間,他瞥見巖壁上筑的燕巢,燕子嘰嘰喳喳,又美好,又熱鬧。他琢磨著要做一款茶,名字就叫“燕來兮”,暗含著安居樂業(yè)的寓意。

茶如其名。“燕來兮”的表現,令人如坐春風。

這是一款有玉蘭花香的肉桂。除了與生俱來的品種香(桂皮香)外,還交織著清幽的花香、熟甜的果香,層次感豐富,且香融湯中,縈繞杯底唇齒間。每一道都能引起美妙的遐想,每一道都令人期待。

香、味并重,正是何世安對好茶的定義,也是他不懈的追求。

“一泡好茶,三分靠山場,三分靠技術,三分靠同心協力,一分靠運氣?!睆倪@個意義上說,“燕來兮”的問世,他不是唯一創(chuàng)作者,而是“合作者”之一。

有的人在謀生,我是熱愛

坐在我們面前泡茶的何世安,舉手投足間,既沉著,又不失優(yōu)雅。

“燕來兮”,在他手上誕生,也在杯中靜靜綻放。

“有的人在謀生,我是熱愛。”他的專注,他的執(zhí)著,全都是熱愛。

人在做茶,事實上,茶也在“做”人。

巖茶制作,考驗工夫,更考驗人的耐力與意志力。每逢茶季,制茶師總要度過15~20天睡眠嚴重不足的苦日子。熬夜,是每個武夷制茶人的必要修煉之一。

有一次,他做茶到凌晨3點多,身心俱疲,眼皮老打架,就差用牙簽來撐了。然而,他并沒有向“睡魔”屈服。

第二天,當他看到自己做的茶,在清晨淡陽里芳香四溢時,疲憊頓時一掃而光。而他也成功經受住了茶的嚴峻考驗,苦盡甘來。

與其說他愛茶,不如說他熱愛茶樹生長的這片故土。

他跋山涉水,用充滿感情和溫度的影像、文字,記錄他與茶的點點滴滴,也記錄他眼中的武夷山。

游走碧水丹山間,古茶樹、古茶廠、古茶棧、古渡、摩崖石刻……都是時光經過時留下的禮物,還有晨昏晴雨,草木蟲魚,皆可觀,皆動人,都會在他心湖泛起漣漪。

往事歷歷,茶山依舊。

他深信,祖輩父輩們所守望的茶,將不會再是低廉的農產品,而是一種高度自信的中國文化符號。

這一天,不會太遙遠。

出品:中華合作時報·茶周刊全媒體

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